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步入7月,意味着又到了总结上半年经济、展望下半年经济前景的时候。
客观而言,在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增长情况并不理想。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只有7.7%,此后一系列经济信号都显示出,中国经济在变冷:无论是投资、消费增长,还是工业增加值、用电量、企业获利等指标,都呈现出了弱势。具体表现在微观市场中,就是大多数企业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悲观气氛迅速蔓延。素有制造业景气度晴雨表之称的6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再度低于市场预期,为48.2%,创下9个月来新低。这预示着继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后,二季度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可能有所加大。
诚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日前召开的“2013年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所言,总体看,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内外部经济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前所“少有”。可以说,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还要复杂,特别是我们自身经济结构的失调和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越来越突出。
经历了上半年的低迷徘徊之后,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会怎样?中央在宏观政策上会有哪些调整?企业应该如何面对?地方政府又会如何调整?这无疑是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
对于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笔者认为整体上并不乐观。从国外环境来看,今年之内,全球经济景气没有乐观的理由。可以看到,美国依靠货币宽松政策来维持的经济复苏表现得虚而不实;欧洲经济仍沉浸在欧债危机后的大调整之中,不会显著恢复;日本经济在“安倍政策”之下,虽以日元贬值政策强烈刺激出口,但改变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的第三支箭迟迟不敢动作;新兴市场国家也一改近几年的快速增长,今年先后遭遇滞胀风险。从国内环境来看,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难以看到显著回升的可能。投资方面,偏紧的政策基调、沉重的地方债务、逐步恶化的企业盈利水平,都决定了今年下半年的投资表现将会平平,不会成为刺激经济增长回升的关键因素。消费方面,在失业压力加大、收入预期低迷、企业经营不佳、政府消费受到限制的背景下,很难期望会异军突起,成为拉动经济的强劲动力。对外贸易方面,外部需求低迷已成定局,剔除水分之后,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恐怕要重估。
面对下半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的宏观政策将何去何从?7月中旬的国务院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将会是一个关键节点。工信部经济运行和监测协调局的官员说:“目前各部委都在进行年中调研和分析,为7月中旬的年中分析会做准备。”这次会议将决定近期发酵的“钱荒”风波将被政策导向何方。上述工信部官员表示,在提高了对中国经济降速的容忍度之后,决定调控政策放松还是继续从紧的条件,变成了实体经济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就业不出问题,“盘活资金存量”的政策就不会放松。
在目前各方高度关注货币政策走向的背景下,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参加陆家嘴论坛时的表态表明了货币政策不转向的立场。周小川称,将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配合,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合理的信贷投放,一方面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适时调节市场的流动性。
在中国经济减速而政府却表现出很大的容忍度之时,作为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企业在下半年的基本策略仍然是以“过冬”为主。至少在下半年,企业不宜采取过于激进的扩张策略,以避免市场进一步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此外,受到财税压力困扰的地方政府,是下半年市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财政收入放缓甚至负增长,这是最能触动地方神经的问题。过去不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摊子已经铺得较大,现在陡然要过紧日子,相信很多地方政府会很不适应。在财税压力之下,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普遍将会加大征税力度。因此,市场担心的结构性减税最后变成结构性增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总而言之,下半年宏观政策的基调已经明确。从中央决策层再到央行,传递出来的不会放松货币的信号都是一致的。在新的基调下,市场需要扭转对出台扩张性政策的预期,适应新时期的货币环境,转向更为保守与稳健的经营策略。唯一具有变数的是,中国经济增速是否会降到中央的底线以下?如果中国经济下降到7.5%以下,政策将会有所调整;如果经济增速降到7%这一警戒线时,宏观政策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松动